小小海岛县“精耕”生态产业链

编辑:本站编辑    来源:本站原创    时间:2015-05-14 11:57:30    浏览次数:

  在中国广袤的蓝色国土上,散落着点点岛屿明珠。海岛缺少内陆发展依赖的腹地和矿藏,却坐拥大自然碧海蓝天的馈赠和千年渔家文化的涤荡。如何盘活自己的资源,因地制宜发挥“海派”优势,是中国的海岛正在探索的问题。

  跟随中国国家海洋局组织的“海疆万里行”采访团,中新网记者来到位于瓯江口外东海上的浙江洞头,这座由168个岛屿组成的“百岛之县”,走出了一条“精耕”生态产业链的发展之路。

  生态渔业:

  “放牧”海洋“种菜”海上

  “现在海上正在打桩的都是我们的‘牧场’”,顺着浙江东一海洋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郑胜生所指,记者看到一片疏密有致的桩林在岛礁近岸的海面铺开,这正是位于洞头鹿西乡的白龙屿生态海洋牧场工程。

  洞头地处东海渔场,近海捕捞是渔民千百年来“靠海吃海”的生计。但近年来,同中国许多沿海地区一样,洞头渔民面临着捕捞过度、渔业资源衰退的现状,“东海无鱼”成为沉重的话题。

  “传统的养殖都是在网箱里,密度非常高,鱼的活动空间小,鱼的品质品味比较差”,郑胜生介绍,“我们这种是海水体量大、密度小,采用栅栏式的堤坝柱,所以风浪和流速跟大海差不多,鱼类生长的环境和大海一样”。

  郑胜生口中的“我们这种养殖方式”就是海洋牧场,白龙屿项目2013年底开工,首期工程总投资约2.3亿元人民币(下同),建造东西两条总长824米,连接鹿西岛与白龙屿的栅栏式堤坝及铜合金和高纤维围网,形成面积达650亩的海洋牧场。

  鹿西岛上的这片白龙屿海域,将急剧减少的野生大黄鱼放在“围栏”中低密度放养,极少投放人工饵料,使其接近天然野生环境,预计每年养殖优质大黄鱼200多万尾条,另有刺参、鲍鱼、梭子蟹、贝类、藻类等优质海产品,实现“放牧海洋”生态增养殖。实现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海洋渔业、旅游协调发展。

  “今年5月开始试生产,投入鱼苗50万尾,估计2016年1月可以上市。按照现在的市场价一斤大黄鱼150元人民币左右,预计收入4000万左右没问题”,郑胜生充满信心。

  在洞头,海上除了“放牧”,还铺开了一方方“菜畦”,在这“种植”的藻类中以羊栖菜最具特色。

  近年来,有“羊栖菜之乡”美誉的洞头正在着力开发羊栖菜产业。不过,日本每年从洞头大量进口的羊栖菜均是原料,用洞头县副县长刘素婷的话说,“产品附加值不高,价值没有得到真正体现”。目前,洞头县已与江南大学合作成立水产品研发中心,投资、研发、设计、安装了即食羊栖菜生产流水线,未来还将开发更多附加值更高的羊栖菜产品。

  循环经济:

  旧船木“变身”螺贝壳“美颜”

  “按以往的做法,首先是大船改小船,小船一般就简单拆解,当作柴火烧掉”,在一艘硕大木质渔船被拆卸的“叮叮咣咣”声中,刘素婷对记者说。去年开始浙江在沿海重点打击涉渔“三无”船舶,截至目前,全省共取缔“三无”船舶1.1万余艘,仅洞头就取缔420余艘。其中取缔销毁的有很大一部分是木质船舶,再加上每年退役的老旧木船,产生了大量废旧船木。

  不过,这些曾经沧海的废弃的古旧船木,如今却在匠人的打磨下,走进千家万户变身为一件件精美的家具或工艺品,迎来“第二次生命”。

  与传统意义上的木制工艺品不同,洞头百福古船木有限公司的工艺品全部取材于退役海船,并充分保持船木的原本形状,再加入现代设计理念和加工工艺,纯手工打造,保留了船木原本的沟壑、孔洞甚至海水冲刷的痕迹等,“一钉一铆、一榫一木都是大海的记忆”,公司负责人方国防说。

  据介绍,与普通新木不同,船木一般是门格拉斯木、重楸木等材质,本身坚固耐用,加上几十年的海水浸泡,性质稳定、不易变形、不招虫蛀,常年使用和自然“包浆”产生的温润感也是新木料无法比拟的。“一条船收下来大概8万元,而一套桌子售价就是2万多,小茶盘也是几百到3000块不等”,方国防给记者算了一笔“变废为宝”账。

  “养殖珍珠的人收了珍珠不要贝壳,酒店吃完的残羹海螺壳洗掉可以做原材料,现在我们的螺、贝、鲍原料都是回收利用的,多的话一年可以回收超过10吨”,东海贝雕工艺品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对中新社记者介绍。

  洞头贝雕已有百年历史。贝雕脱胎于中国传统“螺钿”工艺,以鲍、贝、螺等海洋生物的壳为原料,或直接将各式贝壳拼接成栩栩如生的花鸟,或将薄如蝉翼、细如发丝的贝壳片镶嵌在各类器具上作为装饰,精美绝伦。

  生态旅游:

  环境为本保护资源

  “洞头海岛资源开发是保护性开发,主要景点开发在本岛,其他依托国家海洋公园进行保护性开发,旅游条件成熟情况下有一个发展一个”,洞头风景与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赵秀娟对记者说,洞头的旅游开发并没有整片海、所有岛的大规模开发,而是从环境保护与旅游共生共荣的角度在推进。

  洞头是全国14个海岛县(区)之一,国家4A级旅游景区。自2013年获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以来,洞头确立了“生态宜居岛”的发展战略,将“人海合一”的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各个方面。目前洞头县在建的旅游项目总投资超过91亿元,近几年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1508.62万人次。

  目前,洞头使用近亿元的国家海域使用金,推进国家级海洋公园建设,已建成包括海岛水电、通信、码头、污水垃圾处理场、环境监测工程等,还建立了全国首个“国际放生台”,“海洋放生”等民间环保行为已被推广成爱护自然、善待自然的全岛理念和行动。当地海洋生物种群资源得到良好修复,五年来累计向东海放流乌贼、小黄鱼等各类水产苗种2.5亿尾(粒)。

  “近年来洞头的旅游在讲‘高起点规划’。这个‘高’,说到底就是人与自然、人与人、人与社会和谐共生、良性循环”,刘素婷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转载2015年4月23日中国新闻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