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行洞头之霓屿第一峰山尖

编辑:在路上,遇见    来源:本站原创    时间:2019-09-30 11:55:46    浏览次数:

霓岙山瑶

云雾缭绕的霓岙山尖,
守望着日夜奔流的瓯江;
美丽浪漫的霓虹之屿,
静静伫立在海西湖边;
万亩紫菜蓝土地种遍,
那是赶海人向着滩涂要明天;
啊,古老的歌谣传颂着海上田园,
勤劳的双手描绘着渔家画卷;
你要奔走相告,你要奔走相告,
壮美的霓屿就在眼前!
蜿蜒绵长的海上天路,
诉说着千年梦圆的心愿;
历史悠久的 宁海 禅寺,
依依相伴着灵霓浅滩;
携手漫步大贡岭公园,
那是纯朴的人们许下的诺言;
啊,南山的姑娘遥望着姐妹沙滩,
深情的双眸见证着新区发展;
你要奔走相告,你要奔走相告,
幸福的时光就在眼前!
“下郎上郎下,郎等等郎来,南山麦芽花正开;天窗岙,犁头嘴,崎头洋上小霓屿,外山鼻头景最美……”


关于行程

目标:霓屿岛山尖
行程安排:先坐洞头县城到正岙的车,在里东郎下车,然后不行穿越郎等村,从村后的机耕路上山顶,一路欣赏环山公里,山中的几个村落,还是海湾风景。山顶茅草丛等。最后登顶山尖。
山高,路不远,步行路程约2个小时。
风景绝对OK

image.png

霓屿的海上田园
陆地上的劳作,叫耕田;大海上的劳作,叫耕海。在霓屿岛,就有这么一批耕海的人,他们有着海一样的性格,搏击大海,打鱼为生,近40年来,他们养殖紫菜,不断扩展,面积达到3万亩,创造了关于海的神奇故事。霓屿岛面积约10.43平方公里,周围有大片滩涂,面积约14.28平方公里,岸线长30.18公里。
与许多岛民一样,霓屿人的生产模式曾经是牧鱼耕地,亦渔亦农,他们春种番薯、蔬菜,冬播小麦、豆类,一年四季,番薯是主食,但仍然无法自给,需大量从外地购入。渔业成了他们的主业,是主要的经济来源。
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,霓屿人依托海上工具,进行海上流动捕捞,从帆船到机帆船,从张网船到舢舨船。到了七十年代初,霓屿以大队集体形式发展机动船,八九十年代,又以股份制形式使用大马力的钢制渔船远洋捕鱼,收入可观。
在霓屿岛,近海作业有“定置”张网、网筐、小花罾、三角棱等,春季扦鳓鱼、抓乌贼,秋季捕虾蟹、网海蛰……那时,霓屿岛近海鱼虾穿梭游弋,加上滩涂广阔,涂里有贝类涂上有跳鱼。

浅海滩涂还有一种鱼叫乌塘鳢,霓屿人叫古呆, 温州人叫蝤蠓虎,背鳍两个,胸鳍大,喜欢舒展开来,它能吃掉生性凶猛、甲壳坚硬的蝤蠓(锯缘青蟹)。岛上有渔民仔细观察过蝤蠓虎吃蝤蠓的经过。它善于在滩涂上装出一副呆头呆脑的样子,当蝤蠓爬近它时,它那扇形的尾巴就如响尾蛇的尾巴一样迅速摆动,发出声音,以引诱蝤蠓,当蝤蠓的两只大螯足咬住它的尾巴时,它猛地将尾巴一甩,就把蝤蠓的两只螯足击断了,这时,它马上转过身子,把自己的口水吐到蝤蠓的口中,它的口水里有一种酶,能把蝤蠓麻醉掉,把蝤蠓肉软化掉,它就连肉带汁都吃了,蝤蠓就只剩一个空壳。蝤蠓虎的肉肥厚鲜美,用老酒做水,加姜片、冰糖、大蒜,用文火炖30分钟,既解馋,又大补,胜过如今的豪华盛筵。
上世纪七十年代,霓屿人从福建学来紫菜养殖技术,开始用竹竿加竹帘养殖,颇有收益。改革开放后,一部分渔民转产转业,外出务工经商,留下来的渔民发展插竿紫菜养殖,经济收入大幅度提升。

养殖紫菜关键在育苗,每年清明节前后,到海里把紫菜孢子采过来,洒在贝壳里,置放在专门的育苗池中养育。白露前、后一个星期,冷气渐重,把附有苗种的网帘固定在养殖场的插竿上,进入出苗期,如果有北方冷空气南下,就为紫菜生长提供了更好的生长环境。所有的养殖户都心照不宣地遵循着时间的规律,保持着一致的生产步调。潮涨潮落,十天半月后,一排排网帘出现了变化,一小撮一小撮的红色小苗在海风海水里渐生渐长。养殖紫菜最辛苦的是插竿,买来粗壮挺拔的毛竹,削尖后插到海涂中,并搭起支架,全靠人工,劳动强度大,只得雇小工、叫亲戚。

紫菜养殖的产量、质量主要在于叶状体是否生长正常及收获时间长短,这与管理水平有关。管理并不轻松,小苗生长齐全后,要注意调节水层,增加叶状体光合作用时间,一般出苗后每天生长速度1厘米为正常,长大一些后每天可增长4厘米以上。还要经常到养殖场查看插竿是否稳固,网帘固定得怎么样,不敢怠慢。如果几天没有风浪,淤泥会粘在紫菜上,青苔杂藻附生于网帘,占苗位,争营养,都要及时处理。有时高温天气,叶状体腐烂变绿,严重时全海区烂掉,一天天的辛苦,流那么多汗水,烂掉时,却在一夜间。